刘鸣,心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理事会副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全国心理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基础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广东省高校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杂志编委、广东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汉字认知、表象和记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在错误记忆、前瞻记忆的机制和视觉表象本质属性记忆在词语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发现,至今已在国内心理学权威刊物上发表与表象及记忆直接有关的论文60余篇,发表了《汉字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表象》等研究著作。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认知信息编码方式研究”,完成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项目“汉字认知听觉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等,曾获第五、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李俊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副校长兼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中青年拔尖人才、长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曾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教材《世界经济概论》编写组成员。现兼任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杂志编委,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等。独立、主编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全文转载。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人文社会科学一、二等奖。
梁艳春,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珠海科技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点负责人。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欧盟SAT项目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理事,澳门生物信息学会理事。 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0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主持欧盟合作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项目1项,广东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 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6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二等奖4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出版《群智能优化算法理论与应用》《生物信息
何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荣誉院长。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曾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首任系主任,是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现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学科召集人,以及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等。曾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主要从事中外作曲家及作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音乐批评,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至今已发表学术著述400多万字,各类器乐、声乐、舞蹈、影视音乐作品百余件。著有《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走进美国音乐》《舞歌》《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以及《阿伦·科普兰的美国》(译著)等。 主持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走进歌剧的世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精品课程《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艺术》,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音轨分离的交互式管弦乐教学与训练辅助系统》,广东省教育厅规
林文弢,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广东省首批培养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首批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 曾任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长、科研处长,体医结合研究所所长;运动生物化学广东省重点教学实验室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专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台湾残障体育运动总会运动营养顾问;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和运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体育运动与健康协会会长。 主持和参与40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2009年获科技部“奥运”攻关重点研究课题 “奥运”科研服务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2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5项发明专利;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公开发表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200多篇,主编和参编30多部教材和专著,其中2部为国家规划的重点教材。
王立冬,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公共基础与应用统计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高等数学》精品课负责人;《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省级科教文卫职业道德标兵,市级优秀专家,市级劳动模范,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市级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市级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市级“三育人”标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研究基金项目10项。在中国科学、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ESI、SCI、EI、CSSCI等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自然科学成果奖(论文类)7项;出版专著、译著各一部;主编教材十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首届省级优秀教材建设奖教材各一部;市级科技进步政府奖一项。
吴卫光,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名誉会长。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工业设计类教学指导委会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完成了50多项建筑室内外环境、公共艺术、乡村振兴等政府和社会的设计工程;出版发表论文、著作和作品40多篇(本、个)。 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三等奖、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美协第五、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和特别荣誉奖,被评为“影响广州室内20年20人”之一。作品《鱼水之情——顺德黄龙村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壁画创作》入选2019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周长忍,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院长。199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首届“千百十工程”跨世纪人才,1998年获国务院侨办高等学校“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受聘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被聘为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兼任人工器官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医用体外循环设备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海洋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文化协会生物医学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等,全国医用输血器具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国家医疗器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器械咨询专家组成员。2011-2014年被聘为国家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用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培养博、硕研究生八十多名,主编学
刘彦昌,博士,二级教授,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长期在党校从事党史党建教学和研究工作,曾担任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校机关党委副书记等,兼任宁波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2013年获“浙江省党校系统名师”称号,2015年被授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7年入选宁波市“六个一批(理论类)”人才。 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近30篇被《思想理论内参》《红旗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等转载。主持《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问题研究》(批准号03BDJ019)《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研究》(批准号08BDJ020)《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批准号12BDJ027)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均以良好结项。著有《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协商民主》等专著。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数十项。
于雅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学院院长。吉林大学白求恩十大教学名师,第九批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原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澳门精准医学会专家顾问,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兼职导师,中国老年医学会养老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健康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受国家卫计委委派受聘于澳门卫生局专家顾问,主要负责澳门慢性病防控的宏观指导工作。长期从事慢性病基因组流行病学及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与老年健康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参编教材11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96名,其中博士生22名,有3名博士生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1名硕士生获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2009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中国流行病学优秀奖”。曾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Frontiers of Medicine》《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及《吉林大学学报
李小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总装备部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河北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高动态卫星导航、组合导航、无人机群协同编队控制、无人机模拟作战推演、故障预测与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军内科研等课题20余项,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指导博士生已毕业10名、硕士生已毕业21名,指导学生获总装优秀硕士论文1篇。
黄景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复杂系统仿真与控制、状态监控与故障预测、机器视觉检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专项等研究项目20余项;出版《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机械制图》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行业技术规范20余部;在Mechatronics、兵工学报、BCPT、系统仿真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等国内外科技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50余篇被SCI、E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优质课程一等奖1项、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1项、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1项、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实验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组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
孔造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教师。1982年4月毕业于河北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7月天津大学运筹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8月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运筹学课程,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还主讲过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工业工程基础等课程,2006年被评为河北工业大学教学名师。1999年至2002年先后作为主任设计师承担了两项国家863项目,主持多项省级纵向科研和企业横向科研。在《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运筹与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出版运筹学教材1部。
陈晓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教师。本科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日本爱媛大学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留学日本6年,为引进的国外留学回国优秀人才。从事药学研究与教学工作30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药物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新药临床前研究申报、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委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制剂审评专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委;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学科和中药学学科委员;《药物分析》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导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国家药典委员会科研课题等10余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等20余项。曾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编写教材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
倪明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基础与应用统计学院教师。技术四级,文职二级(对应享受正军职待遇)。荣立三等功一次。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决策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学会数学规划分会理事。获得军队院校育才银奖,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军队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院校网络课程组二等奖,负责建设的《系统工程导论》网络课程被入选军队院校精品网络课程库,《系统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获第九届总参通信部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至2017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研究生队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发表的关于武器目标分配的英文论文被美国空军技术学院教授所引用。发表SCI、EI、国内重要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军队科研项目十余项。
杨毅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基础与应用统计学院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学数据解析。发表科技论文43篇;出版专著7部(合著)、教材2部;主持或以研究骨干身份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7项,包括《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J-210-2-01-R05),《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KJ2017-1-02-R3)等。主讲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数理统计、线性模型引论、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定性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主要有: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与分析、抽样调查等课程。
张庆利,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有多方面建树,曾经出版《先秦诗歌史论》《先秦文学史话》《正说汉朝汉朝二十四帝》《读赋通识》等著作10余部,主编或参与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高等学校教材10余部,发表《汉代思维方式与汉大赋的特点》《<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等学术论文70多篇,主持“《易传》文学研究”“楚辞考辨”“先秦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等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对国学的研究与传播情有独钟,许多论著论及国学问题,主讲的《先秦诸子散文导读》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曾5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次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得“全国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师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等奖励或荣誉称号。1999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洪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珠海科技学院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特聘教授。曾为吉林大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编委, Colloid Polym Sci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杂志审稿人。科学出版社主编出版《计算机与化学化工数据处理》。长期从事功能膜材料、水性胶黏剂和生物质转化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吉林省重点项目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和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及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成果转化3项。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6年起,担任珠海科技学院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特聘教授,参与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特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的建设和涂料与粘结剂研发中心建设;协助学校4名青年教师申请并完成与企业合作项目5项,共计获得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培养1名高级职称青年教师,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优秀本科生20多
滕利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化学·生命科学专业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珠海科技学院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兼任吉林省教学发展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 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蝉联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蝉联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励与荣誉;带领团队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殊荣。 主要从事生物制药和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50余项,其中2017年作为省校共建生物医药专项首席专家,开展18个中药、生物药大产品的二次开发(经费6800万元)。共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SCI、EI索引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75项,转化11项,合计创产值近30亿元。2016年牵头获“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获得100万元的奖励。连续2次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
郭清,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麻省医药学院名誉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健康学院特聘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保健分会主委、中国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联盟理事长、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重大疾病社区预防与控制关键技术评价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应用示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老年健康服务多主体协同管理模式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小康社会健康素质指数(HQI)研究及应用;基于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社区健康管理HOPE模式的研究。主持美国CMB、卫健委和省厅级科研课题等30余项,获省厅级成果奖12项。共主编教材和著作32部,发表论文230多篇。 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
校园占地面积2421亩
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30000余名
累计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2名
连续7年位居国内各大同类院校排行榜榜首
现设25个二级学院
现有63个本科专业
涵盖9大学科门类
聘请二级教授15名
聘请博士生导师50名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省级特色专业13个
中国六星级专业16个
一级学科26个
省级重点学科3个
市级重点学科3个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项目2个
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
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门
省级一流课程5门
省级精品课程21门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02个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
图书馆建筑面积为50000多平方米
图书馆文献资源总数约为300万余册
拥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00㎡
近四年来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677项
近五年可支配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51亿元
拥有各级各类研究平台和机构67个
近五年为企业提供近8100次检测服务
共有95位院士来校主讲142场讲座
100多所国(境)外合作高校
3000多人次学生赴国(境)外留学、交流
近500人次教师赴国(境)外交流研修
近1400人次留学生来校学习、生活
校级学生组织6个,院级学生组织111个
学生社团68个
举行科技大师、校园文化、博学教育系列讲座580余场
举办志愿者专项活动6598场